从甲方老板到业务骨干,从IT部门到采购流程,产品经理若无法精准识别关键干系人,就难以推动需求落地、资源协调与项目推进。
做B端产品,最头疼的莫过于“需求改来改去”“关键人没找对”——本质上都是没摸清干系人。和C端只盯用户不同,B端产品牵扯企业里多个部门、不同层级的人,小到一线员工的操作体验,大到高管的战略诉求,都可能影响产品走向。所以对B端产品经理来说,精准揪出干系人,比画原型、写PRD更关键。
先搞懂:B端产品的干系人到底是谁?
按《PMBOK》的说法,干系人是“利益受产品影响,或能影响产品的人/组织”。放到B端互联网产品里,就是那些和产品沾边的角色:可能是拍板买不买的老板,可能是提需求的业务负责人,也可能是天天用系统的一线员工,甚至是管合规的法务、搞技术的开发——漏了任何一个,后续都可能踩坑。
四类核心干系人:别搞混角色
1.决策人:说了算的“老板们”
这类人不关心按钮放左边还是右边,只看“产品能不能帮公司赚钱、省成本、提效率”。常见角色是CEO、CTO、CFO,或是业务线老大(比如电商公司的供应链总监)。
比如做一套SaaSCRM,最终拍板采购的可能是销售VP,他更在意“这套系统能不能帮团队把转化率提10%”,而不是功能多花哨。
2.负责人:需求的“传声筒+推动者”
他们是产品经理最常对接的人,比如部门经理、业务负责人。没有最终决策权,但能影响老板,还能把战略目标拆成具体需求。
比如做零售企业的库存系统,对接的商品部经理会告诉你“我们需要实时同步门店库存,还要自动预警缺货”——这些需求就是从公司“降本减库存”的目标里拆出来的,他还会帮你协调门店资源,推进需求落地。
3.执行人:天天用产品的“一线用户”
销售、客服、仓库管理员这些一线员工,是产品的高频使用者。他们最在乎“好不好用、快不快、会不会增加工作量”。
之前做客服工单系统,一开始没问客服的意见,设计了复杂的分类流程,结果上线后客服集体吐槽“比原来手动记还慢”——最后还是根据他们的反馈,简化了操作步骤,才推下去。
4.其他影响人:藏在背后的“关键角色”
这类人不直接用产品,但能卡脖子。比如:
技术团队:会说“这个功能技术实现不了,得改方案”;
法务:会查“用户数据存储合不合规,会不会有法律风险”;
客服:会反馈“客户经常问这个功能怎么用,是不是设计有问题”;
财务:会算“采购这套系统要花多少钱,ROI够不够”。
5个实操方法:快速找到干系人
1.先看组织架构图
拿到客户或公司的组织架构图,先圈出和产品相关的部门。比如做财务报销系统,先找财务部,再看和财务相关的采购部(要报销付款)、人事部(员工报销)——顺着业务流程找,基本不会漏。
2.抓牢“直接对接人”
定制项目里,客户通常会派一个对接人(比如项目负责人)。别只跟他聊需求,多问一句“这个需求还有谁关心?”“后续谁会用这个功能?”“老板那边更看重什么?”——他能帮你牵线找到其他关键人。
3.找销售、客服“唠嗑”
销售最懂客户的决策链,比如“某公司采购系统,得先过IT部,再让CEO批”;客服能告诉你“客户公司里,谁经常反馈问题”——这些信息比你自己瞎猜靠谱多了。
4.用影响地图梳理
画个简单的影响地图,按“目标→角色→影响→功能”来拆:
目标(Why):比如“帮客户提升销售转化率”;
角色(Who):谁能影响这个目标?销售(执行)、销售经理(推动)、CEO(决策)、技术(支持);
再往下拆他们的影响和需求,干系人就清晰了。
5.备个“干系人检查清单”
列个清单,每次识别时对照着查:
内部:高管、业务部门、技术、法务、财务;
外部:客户(决策/执行)、合作伙伴、监管机构;
避免漏了像“经销商”“下游客户”这类容易被忽略的角色。
案例:销售管理系统的干系人识别
以帮S集团做销售管理系统为例,实际怎么找干系人?
内部干系人
决策人:战略规划部(要看系统符不符合公司“扩张业务”的目标);
负责人:销售管理部(提需求,比如“要实时看销售数据”)、经销商管理部(要对接经销商数据);
影响人:IT部(评估系统能不能和现有ERP集成)。
经销商层面
执行人:销售(用系统录订单)、库存员(同步库存)、前台(查客户信息);
管理者:门店主管(看门店业绩)、大区主管(看区域数据)。
最后整理出:决策人(战略部)、负责人(销售/经销商部)、执行人(一线员工)、影响人(IT/大区主管)——后续沟通、推进就有明确对象了。
总结:干系人要“动态盯”
识别干系人不是一次性的事。项目推进中,可能会加新角色(比如客户突然说“要法务审核”),也可能有人的影响力变了(比如原来反对的部门,后来成了支持者)。
作为B端产品经理,要定期复盘:“有没有新的干系人?”“原来的需求是不是变了?”——只有盯紧干系人,产品才不会走偏。
嘉汇优配-嘉汇优配官网-推荐配资股票-十大正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